七臺河需要下一個冬奧冠軍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張馨予
發于2022.2.28總第1033期《中國新聞周刊》
觀光塔位于七臺河市正中央,是這座黑龍江邊陲城市自己的埃菲爾鐵塔。觀光塔有八層樓高,2018年以前,這些樓層展示著黑陶、酒具、琉璃和其他代表七臺河本土文化的物件,以及更多介紹煤炭的展品——七臺河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是中國眾多煤城中的一個。
而在2018年以后,觀光塔的展品全都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講述七臺河短道速滑發展史的舊冰鞋、老照片和幾百塊金牌。作為城市地標性建筑的觀光塔,也擁有了一個新名字:“短道速滑冠軍館”。
在總人口69萬的七臺河,哪怕是一位出租車司機,也能說幾句自己與短道速滑的淵源:某年冬天,他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開車接十多歲的王濛和她的幾位隊友去室外冰場訓練。除了王濛,楊揚、孫琳琳、范可新這幾位冬奧冠軍也來自七臺河。中國在歷屆冬奧會上拿到的22塊金牌中,七臺河運動員贏得的,占了7塊。
沒有哪一座中國的城市像七臺河這樣密集地產出冬奧冠軍。即便如此,七臺河也是在最近幾年才為自己找到了“冬奧冠軍之鄉”的新標簽。21世紀以前,煤炭幾乎是七臺河城市故事的唯一主角,一系列歷史的偶然,才令滑冰與金牌成為故事的情節。滑冰事業甚至一度將在七臺河中斷,直到最近一個十年,當煤炭無法再為城市提供高速行駛的動力,七臺河開始把短道速滑請到聚光燈下。
一己之力
所有來七臺河追溯短道速滑源頭的人,都會被告知同一個名字:孟慶余。七臺河的世界冠軍幾乎都曾是孟慶余的學生,或者他們的教練曾是孟慶余的學生。
這個不能被繞過的人物在1969年來到七臺河。2022年2月14日,孟慶余遺孀韓平云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當年18歲的孟慶余作為上山下鄉知青,從哈爾濱坐上了開往七臺河的火車。那一年,像孟慶余一樣來到七臺河的知青超過3000人,據資料記載,這些知青不僅來自哈爾濱,也來自上海、浙江、四川等地。
孟慶余抵達的地方,是一座城市建設史與礦區開發史畫等號的城市。1954年,七臺河原發村的幾位燒窯工人打獵時,在狐貍挖洞處發現了煤,很快,原發村村支書就在狐貍洞開辦起小土煤窯。1958年,黑龍江省委決定由鶴崗礦務局負責正式開發七臺河煤田,那年年末,七臺河原煤產量達到16萬噸。
到了1969年,七臺河礦區的開發建設已經進入第11年,“抓革命,促生產”的口號很快被提出,七臺河原煤產量已經超過121萬噸。知青孟慶余被分配到七臺河的新建煤礦,成為一位井下采煤工人。
韓平云在1972年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孟慶余,一開始,她還不知道孟慶余對滑冰的癡迷。新建煤礦的宿舍挨著韓平云的家,附近是礦務局第三中學,到了冬天,她發現孟慶余會去學校操場的冰場滑冰,后來才知道孟慶余在哈爾濱上學時,就曾獲得滑冰比賽中學組的冠軍。同一年,孟慶余代表七臺河參加合江地區(原管轄包括七臺河在內的2市13縣)冰上運動會,獲得了三項冠軍。自那之后,孟慶余被調到市體委工作,離開煤礦,在1974年組建了一支七臺河少年速滑隊并擔任教練。
楊揚的啟蒙教練董延海是孟慶余最早一批學生中的一個,在1978年跟隨他學習滑冰。董延海記得,孟慶余自制了一個澆冰車,“把一個大鐵桶焊在鐵爬犁上,鐵桶下面有一根直徑七八厘米、長約2米的管子,管子上鉆著許多小孔”。到了冬季上冰的時節,孟慶余會在凌晨3點起床,先用大掃帚把附近煙囪排出的煤灰掃干凈,然后往桶里灌將近1噸的自來水,在零下30℃的氣溫里推著車一圈一圈在冰場澆冰,凍出適合滑冰的光滑跑道。
在孟慶余帶著七臺河少年速滑隊的前十年,小隊員都是在冬季四五個月的冰期里在室外練習滑冰,參加的比賽大多限于合江地區和黑龍江省。轉機發生在1985年,孟慶余的13歲學生張杰在全國少年速滑比賽中包攬少年女子丙組單項和全能共5塊金牌,隨后孟慶余提出帶隊到哈爾濱冰上訓練基地,在室內滑冰館訓練,這樣能將訓練時間延長到近10個月。
彼時,七臺河升格為地級市不久,已經進入煤炭開采的高峰時期,原煤產量是孟慶余剛任煤礦工人時的三倍多,全市的工作重心是大開煤礦。根據《工人日報》當年的報道,七臺河大大小小煤礦的數量最多時達到1200多個。
沒有多少人知道練習滑冰的前景在哪里。但孟慶余已經帶出了全國冠軍,市體委同意了他的想法,出資支持孟慶余和他的30余個隊員常駐哈爾濱訓練。這支隊伍在哈爾濱租住的宿舍位于滑冰館附近棚戶區的舊平房,冬夜,窗外的雪花會飄在隊員的被子上。
那一時期,孟慶余提出了“階梯式”培訓方法,把初級訓練放到七臺河,負責初級訓練的教練員是他帶出來的學生,包括董延海、馬慶忠、趙小兵、姜海等人,能去哈爾濱訓練的則是由高水平隊員組成的市體校重點班。
在并不優渥的條件下,已經拿下全國冠軍的張杰又在1991年拿下日本札幌第十五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金牌,成為七臺河第一位短道速滑世界冠軍。
當時媒體報道張杰奪冠,多寫孟慶余得知消息后“高興地跳起來”。但在韓平云印象里,孟慶余的喜悅是不表露的。不只是喜悅的情緒沒有分享,孟慶余常年在哈爾濱訓練,時間幾乎也都留給了隊員,“他去哈爾濱訓練20多年,我們生活在一起的時間不足四五年。”孟慶余沒有在家里過過一次完整的春節,幾乎沒有參與兒子的童年。現在韓平云勸慰自己,如果孟慶余把精力分散到滑冰以外的其他事情上,他訓練的運動員或許就不會取得這么好的成績。
在孟慶余組建七臺河第一支速滑隊的28年后,冬奧金牌開始從七臺河產生。楊揚、王濛和孫琳琳在七臺河經歷了啟蒙和初級訓練,進入國家隊后,她們在2002年、2006年、2010年三屆奧運會上共計獲得6塊金牌,其中楊揚在美國鹽湖城第十九屆冬奧會上獲得的短道速滑女子500米金牌,是中國冬奧會歷史上第一塊金牌。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范可新獲得男女混合2000米接力金牌,七臺河再添一位冬奧冠軍。范可新也是七臺河最后一批受過孟慶余手把手教導的短道速滑運動員。
八年低谷
2006年至2013年末,是七臺河短道速滑的低谷。多位親歷者回憶,2013年末,市體校只有18個孩子在練短道速滑。
低谷帶來的后果,這幾年才顯現出來。張利增是七臺河市體校重點班主教練,2020年選調國家短道速滑隊教練組成員,作為中方教練協助金善臺、安賢洙等外方教練執教,北京冬奧會期間任短道速滑國內技術官員。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現在國家隊的22人里,只有范可新和徐愛麗來自七臺河,并且范可新已經是第三次參加冬奧會了。這意味著七臺河短道速滑運動員幾乎斷層。
2006年8月2日,55歲的孟慶余在開車帶一名隊員去哈爾濱上訓練課的路上遭遇車禍,意外去世。“孟老師在的時候,他規劃得很好,他在頂層,下面的教練員按照他的安排進行工作。他突然一走,下面的教練員就有些亂,招生也很難。”張利增說。
孟慶余的學生趙小兵從1989年起擔任教練員,她記得在1996年以前,孩子被體校選中去滑冰還會被家長視作是榮譽,但后來選材越來越難。“前段時間,有一個孩子在抖音看到我,問‘你還記得嗎,十多年前我媽媽不讓我練滑冰,你到我家找過我三次’。其實這樣的事我都不記得了,因為太多。”趙小兵說,那些年招不到學生,遇到好苗子她總會多次登門,但往往只是招人白眼。
“滑冰遭罪”,是許多家長給趙小兵的理由。七臺河沒有室內冰場,學滑冰的孩子要在零下30℃的氣溫里穿著厚襖上冰場。有幾年的時間,七臺河滑冰沒有固定場地,趙小兵四處問家長家附近有沒有水泡子,在野外澆冰帶學生訓練。
那時,即便七臺河已經走出幾位冬奧冠軍,仍顧不上修一個室內滑冰館。煤城的鼎盛時期已過,2006年初,七臺河市聘請專家做調查,發現七臺河礦區已探明煤炭剩余可采儲量的均衡生產年限僅為11年,明顯屬于煤炭資源枯竭型礦區。2009年3月,七臺河被列入國家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
在七臺河短道速滑的低谷期,七臺河地方政府其實已經意識到沒有室內滑冰館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南方一些經濟發達的省份都在建室內冰館了,我們卻還要借哈爾濱的室內冰館訓練,還有些孩子在室外訓練,條件非常艱苦。”七臺河市體育局原副局長、現在該局任三級調研員的王宏斌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當時七臺河市委市政府和體育局都在擔心,短道速滑這張城市名片能否保持下去。
王宏斌回憶,2007年,黑龍江省體育局時任局長趙英剛帶著七臺河市體育局時任局長伊才波,向國家體育總局時任局長劉鵬匯報七臺河對于修建體育場館的迫切需求,此后國家體育總局特批了500萬元,支持七臺河修建室內滑冰訓練館。
“但500萬元是九牛一毛。”王宏斌說,當時七臺河政府考慮不能只建一個室內滑冰訓練館,應該建一個能夠承接夏季項目和冬季項目訓練和比賽的綜合體育館,綜合體育館體量大,功能全,造價也高。
2009年4月15日,七臺河市體育中心綜合體育館(以下簡稱“體育中心”)開工建設。王宏斌說,體育中心的總造價達到1.8億元,對外爭取到的資金除了國家體育總局的500萬元,還包括省政府的1000萬元和省體育局的250萬元,加起來一共是1750萬元,剩余1.6億多元的資金都是由七臺河市財政投入。
1.6億元,對于七臺河市政府是一個不小的財政負擔。七臺河的煤礦一個接一個關閉,在2012年至2015年,七臺河GDP一度呈現負增長狀態,平均增長率為-8.38%。在黑龍江的12個地級市中,七臺河的GDP總是排名倒數,另一個緊挨著七臺河,頻頻出現在榜單末尾的城市是鶴崗。
2013年11月27日,七臺河體育中心建成。王宏斌說,工程竣工結算之后,還欠施工企業4900多萬元,直到2019年6月才把欠款全部還完。這意味著體育館從開工到建設,再到還完款,一共花了10年時間。
投入使用的七臺河體育中心共有兩個冰場。張利增說,當時看到冰場,感覺看到了希望,“我們不用再靠天吃飯了。有了冰場,才有條件去練滑冰。”
轉暖
但是,七臺河體育中心剛建成時,溜冰的孩子已經不及40年前野冰場上的多了。
2014年4月,時任七臺河體育局局長的陳巖給董延海打去了電話,“他很著急,說七臺河短道速滑出問題了。只有那么少的孩子在練滑冰,優秀的更少,沖擊奧運冠軍基本沒有希望了。”
那時,已經結為夫妻的董延海和張杰剛從日本回國不久。董延海在1989年赴日留學,張杰則在1999年赴日本學習,與丈夫相聚。孟慶余去世后,張杰時常夢見在訓練隊的生活,在夢中聽到他的聲音。兩人在2011年回國,但當時七臺河的室內冰場未修好,董延海和張杰便先去了上海,在董延海的學生楊揚創辦的飛揚冰上運動中心工作。陳巖希望董延海和張杰回到七臺河,于是董延海和張杰整理了38個大箱子,在2014年年中從上海搬回了家鄉。
回到七臺河之后,董延海想到用他在日本和上海接觸到的最新體育理念為短道速滑選材。
董延海在日本生活二十余年,他發現很多日本優秀的運動員即便退役,去了企業工作,也不會扔下自己喜歡的運動。“比如說棒球,有些棒球運動員工作后還會到學校組織一個球隊,在業余時間義務為校隊教學。學校的體育老師可能不一定懂棒球,棒球運動員卻非常優秀,他組織了球隊以后,還能去打區里的比賽、市里的比賽,甚至全國的比賽。”
在上海,董延海也看到了類似的體教融合模式,飛揚冰上運動中心當時和十余個浦東新區的學校達成合作,吸引了很多孩子到中心練滑冰。
董延海提出了短道速滑特色校的概念,七臺河市體育局和教育局都同意了這個想法。北岸小學是第一家特色校,董延海去那里給一、二年級的孩子上體育課,不收任何費用,他的目的不是給孩子上課,而是選材。大約三個月后,董延海在北岸小學選出約50個適合練滑冰的孩子,在下午下課后把孩子們集中到校園里,做體能訓練和教短道速滑的技術,等到家長來接孩子,訓練就結束。
一支短道速滑隊伍就在北岸小學建立起來了。到了2014年9月,短道速滑特色校擴大到4家,董延海把體育老師培養成初級教練員,傳遞給他們統一的選材標準和訓練計劃,體育局定期給特色校發放裝備和補助,并且提高了體育老師的待遇。董延海告訴體育老師,他們的工作是“為國爭光,而不只是給孩子們上體育課健身”。
在2014年,接到了陳巖電話的不只是董延海和張杰,還有剛在上海工作了一年的張利增。張利增曾于2009年在七臺河市第十五小學組建了全市第一支吃住訓一體的短道速滑校隊,陳巖記下了他的成績,邀請張利增回來帶市體校的重點班。
七臺河市體育局的短道速滑梯隊培養模式逐漸確立下來——由董延海提出建設的短道速滑特色校在全市范圍內選材,合適的孩子會被選入市體校的基礎班,接受趙小兵等教練的啟蒙訓練,然后進入由張利增任主教練的重點班,到哈爾濱訓練,更優秀的孩子則會從重點班被輸送到省隊乃至國家隊。
七臺河短道速滑運動員的培養模式與40年前不再一樣,但現在七臺河的教練訓練運動員時,仍有孟慶余的影子。
張利增跟著孟慶余訓練了5年。孟慶余在哈爾濱執教重點班時,訓練是一場早冰一場晚冰,等到張利增帶重點班,也申請一場早冰一場晚冰。早冰5點開始,晚冰晚上10點半開始,每場一個半小時。張利增和看門師傅、澆冰師傅交上朋友,請他們早上早一個小時來澆冰,晚上再推遲一個小時熄燈。
之所以要爭取更多訓練時間,是因為張利增在效仿孟慶余當年大量練基本功的訓練思路。“到了重點班這個層次,很多其他地方的隊伍已經會開始練一些速度、耐力、強度的課程,但孟老師訓練的方式是以打基礎為主。”張利增認為這個方向是對的,他帶隊員時會加入大量的基礎訓練和技術研磨,強度不大,要花更多時間。
孟慶余的訓練方法也傳遞給了七臺河后來的教練。“我那個時候覺得很奇怪,他的訓練內容都和別人不一樣。” 孟慶余遺孀韓平云記得,孟慶余曾經把家里打算做家具的紅松木改成了滑板,就是把寬度約50厘米、長約2米的木板打上蠟,讓隊員穿著氈襪在滑板上左右蹬腿,練腳下動作。
張利增在帶重點班時,也設計了很多練習動作,包括繞塊練習、眼鏡練習、大彎道練習,“這些訓練的動作看起來和短道速滑沒什么關系,在冰場上像是練花樣滑冰,甚至像是玩,但可以訓練腳上的靈活性、協調性和駕馭冰刀的能力。”張利增說,很多訓練動作是借鑒了孟慶余的理念,再加上現在的一些創新改動。
董延海說,到了2017年,七臺河短道速滑的新培養模式已經看到明顯的成效,在訓運動員已經超過300人,遠多于三年前。那一年,七臺河也被國家體育總局認定升格為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2018年,張利增帶的重點班學生中有兩個直接跨級被選入了國家隊,一個跟著李琰訓練,一個跟著王濛訓練,此后他還有多個學生在省級和國家級比賽中拿到冠軍。現在,七臺河的短道速滑特色校共有11家,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人才輸送。
除了體育局系統的短道速滑隊,七臺河還有了一支比較特殊的隊伍。2014年10月,在日本取得智障者介護資格證的張杰發起了特奧短道速滑隊,從140多名殘障學生中挑選出26人組成第一批試訓隊,練習短道速滑,后來張杰帶領的運動員在第十一屆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獲得4塊金牌,2塊銀牌。
此外,體育局支持張杰在體制外另辦了一支少兒隊伍,這個隊伍也能向省隊輸送優秀運動員。董延海說,這支少兒速滑隊的40多個隊員中,有17個孩子是從甘肅、貴州、山東等省份來到七臺河的。
這些速滑隊都在七臺河體育中心訓練。王宏斌說,隊員學滑冰是免費的,體育局也會為冰刀、服裝等器材提供補助,“這是一大筆開銷”,而七臺河體育中心每年的維護費用也達到約600萬元。
盡管這些費用對七臺河地方財政仍是一個不小的負擔,但在看到短道速滑已經取得的成績后,七臺河政府開始把它當作一筆不能省的開支。
接棒
對于現在的七臺河,短道速滑不再只是一項能夠培養冬奧冠軍的冬季運動,還是一種支撐城市發展的文化。
標簽:
- 綿陽市召開2022年防震減災工作會暨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視頻會議
- 哈爾濱市道外區中小學轉為線上教學 43戶經營場所暫停營業
- 快問快答:艾拉物聯Max Pad之超級智慧中控命名奧妙
- (國際)緬甸北部玉石礦區坍塌造成至少12人死亡
- 俄媒:國際滑聯禁止俄、白運動員參加該組織賽事
- 上海:近期境外輸入壓力較大 持續加強對人、物、環境同防的措施
- 鄉村振興巾幗擔當 開展防返貧監測培訓
- 臺籍委員江爾雄的兩岸故事:保護“兩岸家書”刻不容緩
- 七臺河需要下一個冬奧冠軍
- 疫情中的“中國溫度”:似隧道盡頭的一束光
- 澳大利亞遭遇嚴重洪澇災害,數萬人撤離家園,已造成至少9人死亡
- 女生身上的這些私密部位,越美麗越危險
- 15部門:到2025年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 人民銀行:2018年以來12次降準 釋放長期資金10.3萬億元
- 得了艾滋還能自愈?終于不用怕艾滋了?
- 北京冬奧組委:北京冬殘奧會火種采集方式各具特色
- #車內后視鏡掛飾物被罰50元#
- 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警報拉響 手機通信不穩定
- “案件在哪里,國徽就在哪里” :沂蒙山里的 “流動法庭”
- 2021年度《中國氣候公報》發布:去年氣象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較近十年平均值偏少
- 斷供擔憂刺激國際油價持續上漲
- 開年五只基金發行失敗 超過七成爆款產品虧損
- 百濟神州2021年度營收翻倍 高研發費用致虧損超14億美元
-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亮相 六大板塊資源超2萬條
- 14867.7億元!2021年北京消費品市場持續回暖
- 如雪的絮語
- [冰雪]中國殘奧單板滑雪隊:放平心態 做好自己
- 31省份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312984.5萬劑次
- 云南省新增本土確診病例6例
- 餓了么等平臺還在“殺熟”?北京市消協發布調查報告
- 地產龍頭一年暴跌1300億!老板家族身家僅存157億,兒子月薪百萬
- 俄烏沖突后烏克蘭車市怎么走?中國出口受影響?
- 再挺中小企業 中國延長緩繳稅費期限
- 深圳南山區在招商街道、南頭街道劃定三區范圍
- 柯力傳感:俄羅斯、烏克蘭等相關區域銷售目前正常
- 盤龍藥業擬發行600萬元可轉債 3月2日舉行網上路演
- 億帆醫藥:控股子公司新加坡億一同意在研產品F-627
- 俄烏沖突后烏克蘭車市怎么走?中國出口受影響?
- 旺季到來!北京10城區中9區房租環比微漲
- 公安部:去年收到代表建議、委員提案708件 均按時完成
- 西寧城北:“北警蜂騎”升級街面巡防格局
- 東莞12.9噸熟肉制品經“水運專線”馳赴香港
- 杭州銀行:杭州市財政局將被動成為第一大股東
- 傳統文化如何講述“何以中國”?
- 青島黃島區發現1例陽性感染者,為公交車司機
- 公安部3月1日舉行線上新聞發布
- 云南突出年輕干部教育管理監督 助力干部成長
- 突破1萬億元!2021年中國吸收外資創歷史新高
- 青島市黃島區發現1例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
- 青島市黃島區發現1例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
- 代表委員數說家鄉丨400%以上!這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帶來巨大變化!
- 公安部3月1日舉行線上新聞發布
- 新疆木壘:打開營商“大閘門”
- 濱州:“逢九系列”讓人力資源對接永不落幕
- 總投資1078億元!濱州集中開工201個重大項目
- 昆明平均招聘薪酬為8379元/月
- 大干正當時!濱州用足用好“八個落實”
- 濱州規上工業利潤突破600億元 列全省第1位
- 國產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通過世界衛生組織預認證
- 商務部:有信心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 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 讓企業家坐前排當主角!濱州市十二屆人大第一次會議閉幕
- 昆明海關提升磨憨鐵路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
- 新城控股否認正在洽談出售吾悅廣場及住宅項目
- 建設更高水平富強濱州!濱州將著力抓好“八個聚焦”
- 定陶區黃店鎮:“創業車間”壯大村集體經濟
- 總投資6億元!菏澤市牡丹區25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 “快來人 俺媽媽掉河里了!”單縣一小學校長勇救落水者
- 以武養文文武并進 宋江武校與菏澤學院協同培養育新才
- 【銀政合作】全省首筆“大棚貸”破題投放 助力農民致富
- 教育部呂玉剛:禁止強制要求家長和學生購買終端設備和數字服務
- 聊城:首筆“齊魯富民貸”投放43萬元
- 午評:滬指漲0.28% 釀酒、豬肉板塊領漲
- #護發素是智商稅嗎# 千萬別陷入護發誤區
- 外交部駐港公署:個別政客欺世盜名的政治作秀可恥
- 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隊開展一季度野外駐訓
- #湖北禁止遺棄飼養犬只#
- “外賣小哥”化身志愿者,把禁毒知識“大餐”送進千家萬戶
- 守護市民“腳底下的安全”
- 孩子出現“口罩臉” 這樣應對
- 3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華南西南等地存在風雹災害風險
- 廣州黃埔交警多點位嚴查酒醉駕
- 發揮極小種群物種的生態價值
- 斬斷競賽與培訓機構利益鏈從何處“下刀”
- 新疆適度超前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 水果店除夕凌晨被盜 廣州花都警方兩小時內速擒賊
- 甘肅臨澤:治沙工程施工正酣
- 報告稱全世界每年5%的成年人患抑郁癥 預防最易被忽視
- 駐巴基斯坦使館:請在巴中國公民通過正規渠道獲取回國機票信息
- 交通運輸業“十四五”開局良好——強網絡 暢流通 惠民生
- 倒計時4天!關注交通運輸,關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 “全國愛耳日”將至 年輕人你的耳朵還好嗎?
- 新漫評:燈下黑!這就是美國“人權燈塔”
- 倒計時4天!關注綠色發展,關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 宋祖兒分享“新人經”:遇到職場霸凌要勇敢
- #俄方說俄烏代表團將繼續談判#
- 嚴打密防降發案 礪行致遠保民生
- 打造鄉村旅游升級版
- 實施“東數西算”工程 打造算力一張網(評論員觀察)
- 羈押方式變更,涉案人命運因此改變
- 廣東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1例和本土無癥狀感染者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