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每日新聞》5月27日發表了對世界糧食計劃署(WFP)首席經濟學家阿里夫·侯賽因的專訪,這位專家警告,全球2.65億人面臨糧食短缺。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供應網絡運轉不暢,那些處于沖突地區的人們可能無法再獲得食物。報道編譯如下:
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響,苦于糧食短缺的人口激增。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的測算顯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性的物流停滯和越來越多的人因收入減少無力購買食品。為此我們專訪了WFP首席經濟學家阿里夫·侯賽因,聽取他有關糧食問題的背景介紹和有關援助措施的建議。
疫情發生前全球已經有1億人接受WFP的糧食援助,其中3000萬居住在也門、敘利亞、尼日利亞東北部這樣的戰亂地區。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供應網絡運轉不暢,那些處于沖突地區的人們可能無法再獲得食物。
此外還有一些國家原本不存在問題,但疫情給他們造成了新的影響。在中低收入國家,疫情導致人們失去工作,從在發達國家工作的親戚那里獲得的匯款也有所減少。一些經濟高度依賴原油等資源類產品出口,同時又需要大量進口糧食的國家也因為資源價格低迷而遭受嚴重沖擊。
在發展中國家,大量在制造業、服務業、礦業部門工作的人都是過著有今天沒明天的日子。他們沒有足夠的儲蓄,只要不工作很快就會揭不開鍋。根據WFP的估算,上述原因將導致1.3億人新近陷入食物短缺的境地。對于那些需要援助的國家有必要未雨綢繆,也就是盡可能早地做好準備。
此次的疫情使得糧食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面臨全球性的沉重打擊,這是史無前例的,而且未來如何發展還無法預測。和艾滋病、結核等疾病相比,新冠肺炎對經濟造成的沖擊更大。
有人預測全球大流行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結束,農業部門尤其需要受到關注。物流停滯導致農民難以獲得足夠的種子和肥料,無法耕種也就沒有收成。在應對疾病之外,更要確保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
根據世界銀行的推算,在國際性的貿易封鎖措施執行期間,非洲的農業產量至少下降2.6%,最多可能下降7%。如果現在不采取措施,之后可能面臨更嚴重的問題。
此外還有必要確認國家之間的物資協調是否順暢。政府不應禁止物資出口,因為這樣的做法不具建設性,可能給其他國家帶來負面影響。此外還要禁止人為抬高糧食價格的行為。由于失業的影響,人們的購買力遠不如疫情之前。
即將進入冬天的南半球、尤其是南部非洲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那里存在多個極端貧困的國家,很多人原本就處于饑餓狀態。此外這些國家的醫療體系脆弱,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能力極為有限。
在疫情持續蔓延導致對未來充滿擔憂的背景下,一些國家已經出現了囤積糧食的現象。3月以來,俄羅斯、烏克蘭、越南等國就糧食出口設置了上限或是干脆禁止。二十國集團的農業部長們也在4月就囤積行為表達了擔憂,稱此舉可能招致糧食價格劇烈波動,威脅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
就目前的情況看,還不能說出現了全球性的糧價飆升,但這種事情是有先例的。2007至2008年,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糧食需求大增,以及油價上漲導致的運輸成本高企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全球食品價格大漲,嚴重沖擊各地的貧困人口。
近幾年來,全球糧食短缺問題愈發嚴峻。WFP等機構的統計顯示,受戰亂、氣候異常、經濟波動等因素影響而面臨糧食短缺的人口從2016年的1.08億激增至2019年的1.35億。從這些人口的地區分布看,非洲最多,達7300萬,中東和亞洲是4300萬,拉美1850萬。從原因看,7700萬人因為戰亂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占比超過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