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微信朋友圈中,一則音樂視頻吸引了不少廣州人的注意:十多名滿頭花發的老年人,正在聚精會神地拉著小提琴,而就在前不久的第四屆廣東省樂隊邀請賽中,這支平均年齡70歲的樂隊,歷史性地獲得了金獎。這支樂隊的大部分老人實際上都是退休后才在廣州市老年干部大學開始接觸小提琴:他們平均年齡70歲以上,其中有年屆87歲的大學退休教授,有最早一批羊城通的籌備小組成員,有“資深”計算機碼農,也有離休老干部……如今在退休后,又找到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新舞臺。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采訪是在鋸木樂團的排練室進行。這是一個不大的、約莫20平方米的小空間,房子的構造呈梯形結構,盡管顯得有些局促,但卻被布置得溫馨而明亮:角落里是一架鋼琴,一旁的展示柜里則放置著五只小提琴,墻壁的內側貼著紅黃相間、復古色調的隔音板,而在兩側的白色墻壁上,則是掛滿了“鋸木樂團”的比賽證書、影像留念,還有孩子們畫的小人圖。
“鋸木樂團”成立的時間并不久,在廣州這個“音樂之都”,年僅12歲的鋸木室內樂團還屬于較為年輕的室內樂團,但它卻可能是廣州“年齡跨度最大”的樂團:樂團中60多名成員,包括三個團,其中有針對學前班幼兒的,也有針對中小學生的,剩下的就是平均年齡高于70歲的老年樂團。
新春之際,廣州日報記者采訪到“鋸木樂團”的主理人黃雋夫婦及老年樂團的兩名成員——87歲的蘇兆福,以及70歲的趙小亮。他們講述了自己的青春和音樂之路。他們的故事正如塞繆爾·厄爾曼在《青春》中所說:“年歲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或許年輕并不是抵抗時光,只要心中擁有生命的歡樂,擁有孩童般的天真和熱烈,那就擁有了如歌青春。
“第一提琴手”趙小亮:“退休后實現年輕時夢想”
趙小亮今年70歲,退休前是廣州第一巴士公司的管理層人員,每天凌晨4:30起床,下午2:30下班,倘若碰到重要項目,則會工作到下午四五點。退休后,趙小亮突然發現,時間概念從他的世界里消失了。
如何去打發退休后的生活?趙小亮看著自己的父親,有了思路。趙小亮的父親今年已經96歲高齡,一只眼睛已經看不見了,另一只眼只有0.1的視力,日常活動范圍只有一個小小的房間,房間里是一臺電視、一臺音響、一架鋼琴。老爺子喜歡音樂,“每天晚上七點多,他都必須彈琴一個小時,活動手指,盡管彈得很慢,但還是會堅持。有時他看到肖邦的《小夜曲》,就索性看一節譜子,背一小節。他的身體可能被‘禁錮’了,但是他卻會讓自己的精神往外交流。他還會玩微信,在微信上通過一些鏈接聽音樂作品,他會努力讓自己的老年時光變得有質量,變得豐富多彩。”
于是,懷著音樂夢想的趙小亮也開始重新練起鋼琴。趙小亮是鋸木樂團中少有的“有基礎”的成員,得益于父親的啟蒙,他從小便會拉小提琴和彈鋼琴,直至1967年前往粵北插隊落戶,鋼琴逐漸生疏了起來。1975年,回到廣州第一巴士公司就業的趙小亮重新花了一年時間去拾起鋼琴這一愛好,在工作間隙斷斷續續地彈奏。
趙小亮始終記得,有一年,他曾前去劇院看鋼琴演出,坐在臺下的他看著臺上的演奏家不由地出神:“什么時候,我也可以坐到臺上演出呢?”而他想不到的是,這一想法竟然是在退休后得以實現。
2015年,趙小亮報名了老年大學鋼琴班,開始系統地學起樂理來;2017年,在參加珠江鋼琴舉辦的老年鋼琴比賽中,趙小亮拿到來人生中的第一個全國金獎。這像是點燃了趙小亮的熱情,2020年,趙小亮又翻出床底30多年沒碰過的提琴,并在老干大學韓老師的推薦下,加入鋸木樂團,擔任起“第一提琴手”。
“當時間概念消失,我們每天醒過來的事情就應該是享受人生。”趙小亮說,每個人對于自己人生想要的東西不一樣,趙小亮的妻子便與他的興趣迥然不同,趙小亮愛集體活動,妻子則是愛宅在家里烹飪;趙小亮愛聽CD,妻子則是愛看電視,有時夫妻倆還會為聲音討價還價起來,“你關一會兒電視,我彈一小時琴”。趙小亮毫不掩飾地告訴記者,年輕時候的他期待過“琴瑟和鳴”,“我希望我的另一半也喜歡音樂,這是我的期盼和情懷”,盡管如今這種期盼沒辦法實現,但他慶幸有樂團這樣的舞臺,得以讓他交到一群音樂上的摯友,也慶幸有老年干部大學這樣的平臺,讓他得以實現年輕時的夢想。
87歲“少年提琴手”蘇兆福:“盛世之音安以樂”
“盛世之音安以樂,亂世之音怨以怒。”這是《禮記·樂記》中的一段話,也是蘇兆福在回想自己的音樂故事時提及的一句話。搞文學的蘇兆福有一種現實主義浪漫,他用三首旋律總結他的一生:童年時期,是一曲《黃水謠》;青年時期,是一首《馬車夫之戀》;老年時期,則是一曲沒有歌詞的古典音樂。
今年87歲的蘇兆福是老年樂團中年齡最大的一位提琴手,盡管年事已高,但蘇兆福的精氣神卻格外飽滿:他記憶力極好,對于身邊同學們的故事、練習過的曲目名,以及典籍句子,都能信手拈來;他個性也幽默,講述起老年樂團去養老院“匯演”,結束時有院內老人混進樂團隊伍想要“逃離養老院”,一番繪聲繪色的描述,不經意間就把聽者逗樂。
蘇兆福的身上最大程度地凝聚著一名退休老人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他說:“我在老年大學的提琴班和鋼琴班上課,我的同學是大女兒和二女兒;我的鋼琴是大女兒送的,我的提琴是二女兒送的。”
迄今為止,蘇兆福已經退休27年了。27年來,他一直都待在老年干部大學,不肯畢業,“畢業了又讀,畢業了又讀”。退休前的蘇兆福是廣州一高校的中文系教授,他幾乎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給了三尺講臺,他給孩子們講《詩經》,講《文藝美學》,他說“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過去我是為人民服務;退休了,我還可以換種方式為人民服務。”學校提出返聘,他幽默地說“不想占著茅坑不拉屎”,而是“想活到老,學到老”。
于是,原本沒有樂理基礎的他,在老年大學學會了彈鋼琴,緊接著又學會了小提琴,進入到鋸木樂團,跟隨樂團的人進入到養老院開展演出,看望比自己還年長的老人,樂此不疲。
在參與過的那么多場演出中,蘇兆福說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演出,不是在大劇院,而是在登峰街的公園里,老人和小孩都安靜地注視著他們,他覺得古典音樂不僅是“陽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
蘇兆福唯一需要抵抗的就是隨著年歲漸長,手指機能的退化:他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似乎不如過去靈光,他的手指開始有些顫巍巍,腿腳靈活性也大不如前,為了照顧他,樂團里大多數時候會給他只分配一個音。因此只要一拿起提琴,蘇兆福就會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守”好他的那一個音。
樂隊創始人黃雋夫婦:“給老年人提供一個舞臺”
老年樂團的老人們或多或少都和蘇兆福一樣,有一些由于關節退化導致手指靈活性變差的問題,而這也是指揮和教老人們學習樂器的難度所在。再加上每個人的心理律動不同,因此對于速度、節奏、音準的把握也不同,而樂團講究的是默契和配合,因此想要讓情況不同的老人們共同演奏出一個融合的聲音,這并非一件易事。
“所以一方面在曲子選擇上,我們會選擇一些耳熟能詳的曲子,另一方面就是用訓練樂隊的方式去統一老人們的節奏和速度。而這一次獲得金獎,也跟我們每周堅持訓練兩個小時有關,我們堅持了兩年時間才會有今天的成績。”樂隊創始人黃雋說。
談及為何要成立一個“難度”如此大的樂團,黃雋的妻子韓老師說,是由于她在老年大學任教提琴班,見到了一群對音樂的熱愛程度“比自己還高”的“發燒友”:有的老人腿腳不便,卻依然不會缺席任何一堂課程,風雨無阻;有的老人退休前是頗有威望的高校校長,但卻身體力行“尊師重教”,每個新年前都會用家中座機給自己的提琴老師打電話發去新年祝福;這群高齡學生普遍相信“勤能補拙”,課余時間,他們慣于組成一個小組,在廣場上或者在家中客廳上演“二重奏”或“三重奏”……老人們對音樂的熱愛、對舞臺的渴望,讓黃雋夫婦看在眼里,于是他們便將原本的青少年弦樂室內樂團“鋸木樂團”擴展成一個年齡跨度更大的樂團——鋸木樂團的老年樂團也由此成立。
于是,此后每周四的下午,在鋸木樂團的排練室里,便會見到一群拿著提琴、滿頭花發的老人們在這里開音樂會。而每隔一段時間,為了檢驗教學成果,黃雋夫婦還會帶著老年樂團一同走進大劇院,走進社區養老院等地開展演出。三年來,老年樂團竟也取得了不少成績:“第一提琴手”趙小亮獲得過珠江鋼琴的老年鋼琴比賽全國金獎,老年樂團也摘獲了第四屆廣東省樂隊邀請賽全國金獎。
但在金獎背后,排練的過程卻是格外煎熬。黃雋到現在都記得,當初老人們在一同練習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時,快節奏的音律就極為考驗體力和靈活性,每次大家只能放慢數倍地先把每個音拉準,一段一段來,隨后反反復復練習,再一步步加快。“最開始的時候,有的人可能會一天在家偷偷練50遍。”黃雋說,盡管每次合奏結束,老人們都是滿頭大汗,但大家的臉上卻又寫滿了歡愉和輕快。
“老人家對音樂的熱愛,令我這個職業音樂家都感到汗顏。”黃雋說。疫情期間,每位學員堅持在家中訓練,甚至還發起“云合作”,由一位廣州大學的退休計算機教師把所有人的演奏視頻段落剪輯成片。
“廣州是音樂之都,這里的音樂氛圍很好,大大小小的樂團也很多。我們希望可以給老年人提供這樣的一個專業舞臺,讓他們的老年生活得到豐富,也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廣州老人們的風采。”黃雋說。
- 廣州老年“鋸木樂團”:彈奏“70后”黃金時代
- 調查:超七成美國人對新冠大流行感到疲倦和沮喪
- 坐上北京冬奧列車,一起為奧運喝彩!
- 國家統計局: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延續擴張態勢
- 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1%
- 我國首次實現冬奧賽事“百米級、分鐘級”業務天氣預報能力
- 貼心服務溫暖中國年
- 廣州老年“鋸木樂團”:彈奏“70后”黃金時代
- 深能源東部電廠二期獲準開工建設 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
- 跨年觀大展美術館徜徉藝術 博物館里穿越古今
- 2022年深圳網上年貨節引爆新春消費 同比增長超4000萬人次
- 學習消防安全知識
- 多國議員共同祝福北京冬奧會
- 山西:民俗展給“年”增添了文化味
- 高山滑雪醫療隊:是白衣天使更是“全能戰士”
- “相信這將是一屆安全的賽事”
- 北京:核酸檢測固定采樣點增至400處
- 構筑冬奧會疫情防控“數字防線”
- 7天要趕6場相親 “逼婚”真的無解嗎
- 浙江新增確診病例22例 其中杭州市19例
- 北京2022年冬奧會倒計時5天
- 數字虛擬人喊你玩游戲,順便拿一波新春福利!
- 疫情下中國旅游業的堅守與突圍
- 跳出“洗、息、睡”傳統運營模式 酒店業借勢謀復蘇
- 那年今日 | 歷史上的1月30日發生過什么大事?
- 百年京張實現5G全覆蓋
- 新消費帶動節日經濟更紅火
- 平均年齡75.5的合唱團火了 他們的故事都在歌聲里
- 墨西哥中部發生交通事故致12死11傷
- 去年營業性貨運量同比增12.4%
- 數字虛擬人喊你玩游戲,順便拿一波新春福利!
- 疫情下中國旅游業的堅守與突圍
- 那年今日 | 歷史上的1月30日發生過什么大事?
- 新消費帶動節日經濟更紅火
- “讓運動員們盡情享受比賽”
- 備戰冬奧 從細節抓起
- 人民日報:構筑冬奧會疫情防控“數字防線”
- 14歲落江女孩上演“教科書式”自救 仰面漂浮等救援
- 春節檔新片預售票房突破3.2億元 你想去看哪一部?
- “讓運動員們盡情享受比賽”
- 備戰冬奧 從細節抓起
- 人民日報:構筑冬奧會疫情防控“數字防線”
- 14歲落江女孩上演“教科書式”自救 仰面漂浮等救援
- 春節檔新片預售票房突破3.2億元 你想去看哪一部?
- (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前瞻:強手云集“神仙打架” 中國期待創造更好成績
- 兩岸年節禮俗趣談(兩岸觀察)
- (法治)東部機場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馮軍等人因疫情防控不力等原因被問責
- 大使寄語①:相信中國將舉辦一屆最成功的冬奧會
- 北京冬奧會 | 冰壺趕在冬奧會開幕前開賽的“秘密”
- (北京冬奧會)冰壺趕在冬奧會開幕前開賽的“秘密”
- (新春走基層)幸福的起點——云南一座專設火車站助力鄉村振興
- 兩部門聯合發文進一步支持和規范境內銀行開展境外貸款業務
- (軍事)中國空軍兩架運-20飛機完成赴湯加運送救災物資任務后返部歸建
- 兩岸年節禮俗趣談(兩岸觀察)
- (北京冬奧會·高山滑雪)前瞻:強手云集“神仙打架” 中國期待創造更好成績
- (經濟)阿根廷與IMF達成協議避免債務違約
- (港澳臺)香港新增12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單日新增病例連續7天過百
- #(社會)(15)紅紅火火迎新春
- 香港新增12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單日新增病例連續7天過百
- 千里搬遷后,“穩穩地”幸福——舟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戶的“年終總結”
- 八部門:推行農藥網上實名購買、溯源管理
- 北京豐臺新增8例確診病例均為管控人員 新一輪核酸檢測今早啟動
- 廣州港集團1月外貿汽車滾裝出口近1.4萬輛 創歷史新高
- 北京提倡就地過節 病例所在區人員非必要不出京
- 江蘇“稅惠添薪”效應凸顯 “邳州炒貨”炒出特別年味
- 百村村干部直播賣年貨,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 央視網的微博視頻
- 常州市委政法委組織開展春節前網格系統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督查
- 單親媽媽想“賭一把”,將兒子手術費用來“直播帶貨”,結果……
- 水泥廠深夜上演“貍貓換太子”
- 常州市知識產權保護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揭牌成立 激發科創新活力
- #年味到底是什么味#?
- 教育部要求嚴厲打擊“高考移民”
- 汽油、柴油價格再上調
- 人民網評:全面建成航天強國,為世界帶來更多驚喜
- 一聽見袁隆平的聲音就破防了!禾下乘涼夢必將在祖國大地上實現
- 2022年杭州亞運會重要交通配套工程取得重要進展
- 新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20個季度快于城鎮居民
- #(社會)(5)我國多地降溫降雪
- #(社會)(3)我國多地降溫降雪
- 云南通報3起違規配備使用公務用車典型問題
- 河北“非遺”亮相張家口冬奧村 見證“家門口”的冬奧
- 福建森林消防員14年接力愛心長跑 陪伴“瓷娃娃”成長
- (新華全媒+)(11)留校過年,我們挺好!
- (新華全媒+)(3)留校過年,我們挺好!
- #(社會)(1)紅紅火火迎新春
- #(社會)(6)紅紅火火迎新春
- #(社會)(2)紅紅火火迎新春
- #(社會)(3)紅紅火火迎新春
- #(社會)(4)紅紅火火迎新春
- 創新金屬溢價1.6倍借殼華聯綜超上市 毛利率較低供應商集中度高
- 小康股份擬再募71億加碼新能源汽車 股價七個月累跌超40%
- 新冠產品價格下降致凈利下滑 青島募投項目進展緩慢延期2年
- 新華社攝影部2022年01月29日白班發稿目錄(國際對內)
- 山西“曬寶”五年考古成果涵蓋人類文明發展史
- 安徽未來十天部分地區有三次雨雪過程 局部暴雪
- 教育部要求嚴厲打擊高考移民
- 教育部重申:嚴禁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喜報等行為
- 臺灣現“雞蛋荒” 民眾排長隊購蛋
- 拉尼娜消退導致害蟲高發?中國氣象局回應
- 樸槿惠出獄至今仍沒有地方住 弟弟在給她找小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