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按照《西安市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記分管理辦法》,西安市衛健委公示了2020年下半年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記分情況公示,部分機構因疫情期間違規接診發熱患者、雇醫托等行為被記分,記分周期均為一年。(7月4日《華商報》)
此次曝光,涉及多家醫療機構的多種不良醫療行為,比如違反疫情管理規定、未規范轉運醫療廢物、放射診療存在風險、滅菌器械包裝不符要求、違規使用抗菌藥物等。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不良行為有:超范圍開展兒科診療活動、私人診所雇醫托、美容門診夸大宣傳、不孕不育醫院未按照規定填寫病歷資料等。
這說明,當地對醫療行為的監管是全面的,曝光也不留情面。且從2018年起,每半年到一年,相似的行動就會出現一次,曝光醫療不良行為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不僅西安如此,北京、上海、廣東、山東、貴州、湖北、江蘇等全國多地,都先后推出過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記分管理辦法。盡管記分方式、曝光內容與頻次等都各不相同,但對醫療不良行為進行記分管理,已成為一種趨勢。
實行記分管理,曝光醫療不良行為,切中醫療行為監管的一大要害。醫療監管假如只罰款,不配套實施其他相應處理,就會催生“拿錢擺平”等錯誤思想。一些醫療機構對于侵害患者的行為之所以屢教不改,甚至進入罰了犯、犯了罰的怪圈,原因就在于此。并且,處罰僅僅局限于一地,既不曝光,又不開展跨地區信息交流與聯合執法,在一地違法受罰、到另一地故伎重演,就會成為普遍做法。
更重要的是,假如對醫療機構的處理只是監管部門與醫療機構兩家的事,民眾對此不知情,不僅民眾自己容易受騙,而且還起不到配合監督的作用。及時曝光醫療不良行為,讓患者“用腳投票”有了具體的參照,且不同的分值,對患者的引導作為各不相同,假如醫療機構不在乎行為曝光導致的社會影響,讓不良行為的分值持續上升,最后必然會付出被市場淘汰的巨大代價,曝光不良行為可以對醫療機構形成更大的約束力,讓他們對處罰結果更加感到敬畏。此外,定期曝光不良醫療行為,對于監管部門也是一種約束,假如監管部門不能按時拿出監管“成績單”,就會受到監管不力等質疑。
過度診療、術中加項、分解收費、美容欺詐等現象,在一些地方還比較常見,很多患者深受其害。在醫保福利和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這類現象的危害日益凸顯,到了該下大力加以整治的時候。強化行業監管,曝光不良醫療行為,理應成一種常態。唯如此,方能讓每起不良行為和醫療欺詐都無法逃避追責,靠技術與服務立足、用優質的醫療服務贏得社會認同,才會成為所有醫療機構的自覺行動。(□羅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