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韶關乳源農業農村局聯合乳源畜牧獸醫水產事務中心、大橋鎮人民政府,在大橋鎮中沖村舉行“‘大橋石鯉’魚苗下田儀式”,現場為大橋鎮中沖村委稻漁綜合種養養殖戶免費發放178.2萬尾禾花魚魚苗,并組織志愿者幫助養殖戶把魚苗投放到稻田中。
記者了解到,今年6月初,韶關乳源“大橋石鯉”成為國家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廣東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首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目前乳源瑤族自治縣稻田養殖大橋石鯉面積約10000畝。乳源從2015年開始已連續6年堅持為群眾免費發放魚苗。
鮮活健康的魚苗免費領取
當天的活動現場,村民有的開著拖拉機,有的拉著板車,興高采烈地領取魚苗。在志愿者的協助下,一袋袋鮮活的魚苗被裝走,迅速投放到稻田中。為保證質量,乳源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還提前對本批魚苗進行了產地檢疫,確保魚苗健康,無致病菌,同時現場進行抽樣檢查,清點和測量魚苗數量和規格,確保符合放養標準。
據了解,大橋石鯉是乳源縣稻田養殖、本土天然種源的華南鯉。個體色澤鮮亮,體型短圓,頭小、體高、身厚、尾柄短,因此它不易跳躍和逃逸,非常適合稻田養殖,且歷史悠久。在口感上,大橋石鯉最大的特點是骨質柔軟。它肉質細嫩,口感爽滑,無土腥味,味道鮮甜,配以乳源地方風味的酸姜、豆腐、芋禾等一起烹制,地域特色極為鮮明。魚苗生長在水田中,吃稻花長大,因此也被稱為“禾花魚”。
發展稻田養魚促農民增收
為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乳源農業農村局今年統籌上級資金,采購大橋石鯉魚苗178.2萬尾,免費向全縣稻田養魚養殖戶發放,投放稻田面積接近6000畝,惠及農戶1100多戶,預計稻田畝產增收2500元,戶均增收5000余元。
據了解,稻漁綜合種養是當前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經濟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新時代加快推進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最具活力、潛力和特色的朝陽產業之一。為發展稻田養魚,促進農民增收,乳源瑤族自治縣從2015年開始已連續6年堅持為群眾免費發放魚苗,得到了農戶的高度認可和贊同。
本次發放的魚苗,是乳源縣與珠江水產研究所合作提純復壯選育的禾花鯉“乳源1號”。該品種成功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全國水產品新品種,成為我國首個申請新品種審定的禾花魚品種。
當地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介紹稱,2018年9月當地開始申請“大橋石鯉”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2020年底在京通過專家評審,到今年6月最終公布,用時近三年,此次入選,對提升廣東省稻漁綜合種養產品知名度、推動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青年返鄉流轉復墾丟荒田
事實上,乳源瑤族自治縣近年來通過加大政策資金投入、扶持專業合作組織、選育傳統苗種等多種措施,實現稻漁綜合種養高質量發展。2018年以來,乳源成功創建“中沖富民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是廣東省首個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
中沖富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志偉介紹,由于稻田養魚畝均產值比單純水稻種植高出約2500元,2018年合作社成功創建“中沖富民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更是進一步打響當地禾花魚知名度,近幾年當地外出青年紛紛返鄉,將丟荒的農田流轉復墾,進行種稻養魚。2020年8月,大橋鎮中沖村被認定為廣東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認定的品種正是大橋石鯉。
乳源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乳源稻田養殖大橋石鯉面積約10000畝,其中主產區大橋鎮養殖面積約8000畝,產值達1520萬元,帶動農戶增收500多戶,參與養殖的農戶年經濟收入增加5000元至10000元不等。
為不斷擴大大橋石鯉的影響力,從2017年開始,乳源每年還會在大橋鎮舉辦禾花魚美食文化節,通過“走西京古道、品大橋石鯉”親子活動,吸引大量游客走進大橋,品嘗吃稻花長大的石鯉,大橋石鯉的知名度也隨之越傳越廣。(作者:張文、賴南坡、李巧、林遙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