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出汗能排毒嗎?”“不容易出汗是不是也不正常?”“什么樣的汗可能是疾病的信號?”每逢夏季,中老年人關于“汗”的各種疑問也越來越多,對此,浙江省中醫院養生保健專家、副主任中醫師金明蘭表示,中醫常講“陽加之于陰謂之汗”,意思就是出汗多或不愛出汗都不正常,都是陰陽失調的表現。
出汗多可以“排毒”?多出汗可以降尿酸、治痛風?
人類的正常體溫一般維持在37℃左右,為了保持恒溫,人就需要靠出汗來發散多余的熱量。這個排泄和調節體溫的功能一般由神經系統中的體溫調節中樞控制。那么,靠蒸桑拿、運動來主動多出汗,是不是可以順便多“排毒”?答案是否定的。
“一般大家口中的‘毒’,就是人體正常代謝產生的廢物,它們主要靠尿液、糞便、汗液排出體外,但與前兩種途徑相比,汗液中的廢物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金醫生表示,夏天出點汗是正常現象,利于祛濕,但“排毒”與“降尿酸”的說法都不靠譜,更談不上治痛風。大多數高尿酸癥、痛風都與腎臟的排泄功能有關,與其多出汗,不如多喝水、多排尿。同時,利用桑拿、運動等方式大量出汗后,如未及時補充水分,還會導致尿酸相對濃度升高,甚至會誘使痛風發作。
汗與五臟有關聯,異常出汗要警惕
《靈樞·九針論第七十八》曰: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此為人體五液。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人體如果出汗過多,會導致體內水分大量流失,如果沒有及時補水,血液會變得黏稠,長此以往,血管就會出現堵塞,容易形成心腦血管疾病。
“一般認為臭汗源于肝(肝脾濕熱),虛汗源于肺,冷汗源于腎。”金醫生介紹稱,出汗與氣血陰陽虧虛、藥物作用等都有關系,也受風熱、濕熱、暑熱等影響,從出汗的時間和癥狀上進行分類,比較常見異常有自汗、盜汗、冷汗、閉汗等等。
像人在涼爽的室內,一動不動也容易出汗,一般屬于氣虛自汗,這類人易患感冒,常會感覺神疲、乏力、氣短、食欲差;晚上睡覺時易出汗,早起發現衣被盡濕,醒后汗停,一般屬于陰虛盜汗,這類人還常伴有體熱、兩頰潮紅、口咽干燥、容易心煩失眠等問題;而如果經常無緣無故地冒冷汗,則應考慮是不是腎陽虛所致。
金醫生還提醒,上半身有汗、下半身無汗,伴有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等癥狀,要警惕糖尿病;出冷汗的過程中,存有胸悶、胸前區疼痛等一系列癥狀,則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前兆。經常莫名燥熱、全身出汗,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是你的新陳代謝處于過于旺盛的狀態,或許是甲狀腺疾病的先兆。
不愛出汗或是代謝問題,老年人家中最好放個溫度計
“有些人怎么活動也不出汗,我們稱為閉汗,這類人的代謝一般都有問題,需要及時進行調理。”金醫生表示,閉汗以及疾病導致的繼發性多汗都需要及時就醫進行治療,而氣虛導致的自汗,以及陰虛導致的盜汗,可通過飲食及中藥調理方式加以改善。但由于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想要獲得更加有針對性且明顯的效果,還是建議大家前往醫院,在中醫專家的幫助下進行辨體辨證施治。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出汗功能會隨著年齡增大逐漸減弱,出汗減少后散熱能力就會變差,進而更容易中暑。隨著人體機能老化,老年群體對高溫的感知能力也會變差,這也是為什么有些老人在30多攝氏度的高溫天里,還會穿長袖、長褲的原因之一。
對此,有專家表示,老年人可在家中放一個溫度計,隨時了解酷暑天氣中房間內的溫度,根據儀器來判斷是否要開空調、電扇等降溫設施,而非僅僅依靠自身感覺,以此來有效降低中暑風險。
(見習記者 徐文強 通訊員 鮑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