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18日,話劇《網子》再度登臺與觀眾見面,以京劇與話劇的跨界融合形式,為觀眾呈現一場感人至深的梨園悲歌。
據悉,《網子》將故事背景放在了梨園:生意虧本,要尋短見的秋子,意外撿到了一個男嬰,后機緣巧合下他收養了男嬰并進入梨園行。一晃十六年,秋子自己做了箱官兒給演員勒頭,男嬰鳴春則從小學習武生,秋子一心想要讓兒子成為像蘭月芳一樣的角兒,多次求劇場經理遲永發捧捧自己的兒子鳴春。可在一次意外中,秋子卻為了讓遲永發捧鳴春選擇了替他頂罪名而鋃鐺入獄,一進去就是八年。出獄之后,鳴春雖已成角兒,卻無法接受自己的父親秋子再給自己勒頭。后在遲永發的自首和蘭月芳的勸說下,鳴春知道了真相,答應等上海演出回來就重新再讓秋子給他勒頭,二人重歸于好。但日本人與國軍吳淞口之戰的一顆炮彈把鳴春炸死了。秋子聽到遲永發帶回的噩耗后,悲痛欲絕,最后在想象中給自己的兒子勒了最后一次頭。
《網子》與《緙絲箭衣》《角兒》兩部作品共同稱為梨園三部曲,并由北京風雷京劇團風入松劇社聯合舞臺戲劇圈著名的演員及舞臺專業人士歷經六年共同打造。該劇自2015年首演以來,被稱作“戲劇舞臺史上最專業的有關京劇的表演”,并被列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自演出以來已上演百余場,受到不少觀眾的好評。
該劇導演松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網子》的創作初衷是希望人們更多地了解京劇,“作為一名京劇藝人,對京劇藝術的崇拜和情感難以一言蔽之。藝人的一生對‘角兒’的向往是單純的,而成‘角兒’的道路是漫長和艱難的。就像此劇中所展現的那樣;舞臺上生旦凈丑,鼓樂霓裳,生活中喜怒哀樂,義薄情傷。京劇作為曾經盛極一時的國粹,演盡了千年往事,里面有很多永恒的價值,是值得我們整個民族去堅守的。在發展傳統戲曲的旅途中,我們不敢也不想走一條奢華之路,只想在時代的潮汐中為拓展傳統戲曲的生存空間作出掙扎和努力”。(記者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