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剛過,14歲的萌萌(化名)就被媽媽拉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兒童青少年門診。盡管天氣炎熱,萌萌依舊穿著長袖衣服。撩開衣袖的一幕讓人觸目驚心——萌萌的前臂布滿了道道劃痕,有結痂的,也有剛劃不久的。
“我告訴媽媽心情不好,她只是不停地罵我,說我有病。”“我沒有朋友,沒有人懂我。”“這個世界一點也不美好,我活著有什么意義呢……”還沒說完,豆大的淚珠從萌萌眼里奪眶而出。
憑借多年經驗,臨床心理科主任謝健明白這又是一個非自殺性自傷患者,在他的耐心詢問下,萌萌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傾訴心事被斥責
少女在手臂上劃了多道傷口
萌萌上小學時,父母因故分開,她跟媽媽生活,平時生活起居由外婆照顧。
婚姻失敗后,萌萌媽媽變得越來越強勢,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給她報了大量課外學習班,周末兩天要連著上六門主課。
升上初中,萌萌變得脾氣暴躁,動不動就要發火。同學們不敢接近她,更別說和她做朋友了。只有一位男同學總會想方設法約她出去玩,也十分關注她的一舉一動。
但在萌萌看來,被人愛慕讓她感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從那以后,她漸漸開始不愿去上學,甚至連出門都不愿意。她向老師求助無果,再向媽媽傾訴,媽媽卻輕飄飄說了一句:“你自己多想了,學習管住就行。”
連最信任的媽媽都不能理解自己,萌萌逐漸變得不愿意表達,轉而用美工刀劃自己的手臂,以此來減輕內心的痛苦。
“媽媽,我可能得病了。”今年5月,萌萌覺得自己“扛不住了”,終于向媽媽說出了真相。媽媽卻一直不理解,還反復斥責她,直到發現女兒手臂上的傷痕。母女倆這才向醫生求助。
抑郁的孩子背后 往往有“生病”的家庭
經過仔細詢問和詳細的心理評估,謝健發現萌萌已經屬于中度抑郁狀態,并針對她的情況制定了治療方案。
“像萌萌這樣的孩子屢見不鮮,除了性格問題、環境因素等,深挖下去,大部分都和不良的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有關。孩子在青春期階段,如果失去家庭或者父母的支持,情緒得不到宣泄,就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謝健解釋,表面上看,萌萌患病的原因是異性愛慕對她造成了壓力,但根本原因卻在于她的原生家庭——爸媽離異,讓她對異性產生恐懼感。
有數據顯示,抑郁癥是青少年致病和致殘的首要原因,青少年抑郁患者中將近一半人實施過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我國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提示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高達24.6%,抑郁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高中生人群中,有一成多重度抑郁。
孩子有這些癥狀發生時要格外留意
謝健說,青少年自傷甚至自殺,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解決問題也需家長、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要多留意——
1.情感障礙:情緒低、煩躁、悲傷、哭鬧、易激惹、好發脾氣、自責、自暴自棄、自殘、自殺等。
2.行為障礙:外化性行為問題有:注意力不集中,不做作業,成績下降,不聽話,不守紀律、逃學、打架、與同伴關系不良;內化性行為問題有:孤僻、退縮、不與朋友玩耍等。
3.軀體癥狀:飲食失調、頭痛、頭昏、胃痛、疲乏、胸悶、氣短、入睡困難、早醒等。
謝健認為,良好的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給以穩定的支持,反之則會成為導致青少年自傷甚至自殺行為發生的重要因素。父母應意識到改善家庭環境和養育方式,以改善親子關系。作為老師,要強化自己的“心理輔導員”的角色意識,加強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敏感地發現學生的異常反應,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同時,當青少年出現情緒問題,一定要盡早到醫院心理科就診,尋求專業幫助。目前針對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物理治療等多種方式,都有不錯的療效。(記者 陳敏娜 通訊員 李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