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小宇是一名高一學生,大約3年前,他跟爸媽說自己白天經常犯困,有時候上課聽著聽著就趴在課桌上“睡著”了,雖然他經常拼命捏自己大腿來抵抗睡意,但幾乎沒有任何效果,好在每次只睡幾分鐘到十幾分鐘,就會醒來。
父母一開始以為是小宇晚上偷偷玩手機,就每晚睡前沒收小宇的手機、iPad等,但小宇白天犯困的情況時好時壞,春夏季嚴重一些,秋冬季好轉一些,父母認為是孩子長身體睡不夠,就給他補充營養,并盡量讓他多去戶外運動。
幾年下來,小宇的個子倒是長了不少,然而白天“秒睡”的情況幾乎沒有好轉,而且從2020年開始,他發現自己出現大笑、生氣等較為劇烈的情緒變化后,會突然出現全身無力、癱軟倒地,但意識是清楚的,幾秒鐘后就能站起來。由于每天都要發作,以至于影響到了上學。
這下小宇的父母重視起來了,他們趕緊帶他來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就診。
經過詳細問診,神經內科彭國平主任醫師發現小宇不僅存在日間經常犯困入睡、突然跌倒等情況,他晚上睡眠質量也不佳,不僅經常容易驚醒,而且描述自己經常搞不清楚“夢境與現實”,有時候躺著躺著會產生幻覺,覺得有人在和他說話,或者是看到一些奇怪的畫面。
神經內科副主任、癲癇與腦電圖專家王康副主任醫師對小宇進行視頻腦電圖、MRI等檢查,通過看搞笑視頻,捕捉到了小宇的發作情況,判斷小宇可能是患上了一種叫做“發作性睡病”的慢性睡眠障礙。于是,神經內科專家團隊又對小宇進行多導睡眠檢測和MSLT試驗(多次小睡潛伏期試驗)明確。通過睡眠監測,小宇最終被確診為“發作性睡病”。
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加上作息規律的調整,小宇日間犯困入睡和大笑跌倒的情況明顯減少,夜間睡眠中產生幻覺的情況也大大減少。但由于目前該病無法完全治愈,所以專家建議小宇千萬不可獨自到危險的地方,個人出行時最好也不要騎車等,避免因突然發作導致危險的發生。
“發作性睡病是睡眠障礙的一種,表現為在任何環境都可能入睡,同時可能伴有猝倒、睡眠幻覺以及睡眠癱瘓的一組臨床綜合征。”浙大一院神經內科主任羅本燕教授說,“在我國的發病率大約為兩千分之一,發病高峰期為15歲到30歲左右。”
專家提醒,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系統治療,并改善生活作息、保證充足的夜間睡眠,同時可加強鍛煉,并避免從事危險性工作或運動。
(記者 金晶)